天津日报:加快构建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信创产业生态圈

2021-11-08
信创

《天津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市,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和全国领先的信创产业基地,成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基本建成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充分发挥天津信创产业优势,加快构建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信创产业生态圈,对于持续增强信创产业自主循环能力、夯实信创产业发展根基具有重要意义,将成为“十四五”时期天津产业发展高级化的主要推动力和增长新引擎。

  一、推动串链补链强链,增强信创产业自主循环能力

  由于我国信创产业整体起步较晚,目前应用软件和基础硬件的差距正逐步缩小,但芯片、基础软件等方面的差距仍然较大,短板亟待补齐。重塑信息产业基础,需要在核心芯片、操作系统、中间件、基础应用等完整IT基础设施体系方面全方位布局。进一步增强天津信创产业自主循环能力,必须充分发挥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以信创产业为主攻方向,加快串链补链强链。

  一是超前布局产业创新培养基。加快建设“中国信创谷”,打造信创产业集群和完备的上下游产业链,促进信创产业落地生根,在全国率先扛起打造国家信创产业示范区的大旗。二是聚焦关键技术加速产业聚集。围绕CPU、操作系统、数据库、安全软件、整体解决方案等产业链关键环节,依托飞腾、海光、麒麟软件、南大通用、神州通用等重点企业,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企业、重点项目加速集聚,引进数据访问中间件、消息中间件、云中间件等项目。三是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信创产业体系。进一步发挥银河麒麟操作系统优势,推进操作系统在地理信息软件等领域应用,以华为鲲鹏基地等为依托加快建设一批信创主题园区,带动传统IT信息产业转型,壮大信创产业集群。

  二、打造开放创新生态,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

  信创产业多个细分领域,其创新活动需要开展跨行业、跨领域科研合作以及创新技术应用。构建开放创新生态体系,形成协同创新合力,需要打造以平台聚能赋能为支撑的政产学研用联合创新生态,实现创新链、产业链、政策链、资金链四链融合。

  一是加强前瞻性技术布局。紧紧围绕信创产业创新需求,系统梳理产业发展图谱,聚焦高端芯片、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应用软件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谋划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快国家先进操作系统创新中心、国家先进计算产业创新中心、国家网络信息安全适配基地等重大平台建设。二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源头作用,开展跨行业、跨领域科研创新合作,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鼓励上下游企业加强技术合作攻关,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引领、产学研同向发力的良性发展格局。三是建立协同创新集成系统。完善“核心硬件层──基础软件层──应用服务层──载体平台层”协同化创新体系,构建“企业集聚+平台赋能+应用驱动+群体突破”的协同创新、联合攻关模式,促进创新多主体协同、多要素联动、多领域合作。

  三、形成价值共创的生态链协同,带动技术和产业迭代升级

  信创产业依托稳定的、成规模的用户群体,在进行服务和技术支持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产品,通过版本迭代提升产品性能,加快进入“好用”阶段,形成良性的市场循环。通过健全场景建设机制,引导各类主体参与,加速技术、产品应用和迭代,完善创新创业生态,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多方共建共享的场景应用格局。

  一是利用场景牵引实现以用立业。瞄准应用目标和市场需求,推动科研成果加速转化,实现信息互通、政策共享、集群发展,提升配套服务能力,提供更多应用场景,使各类生产要素产生聚合效应,创造新的生产力。二是支持各类共享开源平台建设。鼓励企业研发、运营开源代码托管平台,搭建开源社团、产业联盟、论坛讲座等多样化平台,促进形成协同研发和快速迭代创新生态。支持引导软件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积极参与一批基础性、前瞻性、引领性的开源项目,提升研发底层软硬件协同研发能力,着力构建开源开放的技术创新和软件应用生态。三是构建多领域创新应用层。聚焦“互联网+”教育、医疗、交通、社区服务等行业领域,有序开放场景供给,加快推出一批示范工程,形成场景建设集聚效应和场景供给多元态势,构建企业间互为应用场景的生动局面。

  四、构筑创新人才集聚高地,夯实信创产业发展原动力

  信创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是人才资源。强化创新人才的支撑作用,把人才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推动信创人才在天津率先创业,让更多高成长企业在津集聚,实现以人兴产、以产聚人。

  一是健全创新人才引育机制。升级“海河英才”行动计划,推广“项目+团队”模式,加大领军人才打包人才团队、技术专利等资源的引进力度,重视行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引进培育,通过服务覆盖、政策对接、感情凝聚等方式,引进更多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二是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鼓励高等学校设置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专业,面向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重大需求,加快建设发展信息技术新工科,培养高精尖软件人才。三是建立一批创新人才实训基地。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软件企业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依法参与举办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培养产业急需的复合型、应用型软件人才。

  (作者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社科院基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