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月交付7朵云,某大型国有银行如何打赢这场“攻坚战”?(上)

2025-10-24

现实中,有多少任务、项目属于Mission impossible?只有克服各种不可想象的困难最终达成目标,才能实现业务、组织架构、团队和运维管理的升华。2024年10月-12月,在经历了3个月的磨砺后,某大型国有银行扛下云平台建设这场硬仗,完成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蜕变。

大规模、快速云交付成新常态

企业进行数智化转型,塑造数字化竞争力,必然需要云平台作为支撑。从上好云到用好云,再到实现云赋能,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各行各业来说都是如此。作为国内领先的金融机构,在持续云化的过程中,该银行的云平台规模日益庞大,功能持续丰富,新的业务需求不断涌现,同时合规审计的要求更加严格,这些都对安装部署云平台服务支撑体系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2024年底,该银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一道坎——需要在3个月内完成7朵云的部署,总节点数达到8424个。对于金融等大中型企业来说,大规模标准云平台的快速交付,已经慢慢成为一种常态,这是技术高频迭代、业务加速上线和灵活扩展的必然需求。

对于该银行来说,这次的处境似乎更是难上加难。2024年,该银行提出了建设7朵云的全面规划。由于前期规划的复杂性,导致该方案反复修改,从而影响到了后期软硬件设备的采购流程,正式的产品供货从当年10月才开启,而按照人民银行的相关审计要求,在12月31日前要完成共计7朵云的建设部署,以备2025年初的审计。

满打满算3个月的时间,平均每朵云1000+个节点,整个项目不仅要保量,更要保质。谁来接这个烫手的山芋?作为该银行的云合作伙伴,易捷行云又一次勇挑重担。

都说“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易捷行云的底气何来?从下面这个例子,或许可以管中窥豹,让你对易捷行云刮目相看。易捷行云的ECAS部署工具在那时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它的批量初始化和分批次部署功能,上千个节点的配置有条不紊,并且实现了7×24小时无人值守,即使人员在休息的时候,节点部署工作照样能够平稳进行,单次部署量可达128台,全天高达512台。最终,只用了半个月时间,易捷行云就完成了整个云平台的搭建和相关测试工作。

类似的情况对于擅打硬仗的易捷行云来说,或许早就成了家常便饭。即便如此,在面对该银行此次的7朵云部署挑战时,易捷行云仍然不敢掉以轻心。

银行上云有本难念的经

该银行标准云平台建设究竟难在哪里呢?

难点之一,该银行标准云全年建设计划,是银行数据中心云资源建设处室针对业务、基础设施做出的全盘规划,涉及数据中心动力、网络、软研、系统等多个处室。通过云平台的建设,要将全行的资源需求转换成云进行落地,一方面要满足该银行全年286个项目工程资源的需求;另一方面,整个资源的部署调配要结合该银行三地四中心、30多个机房的位置以及机房模块的情况,并且协调该银行集采涉及的十几家供应商的服务器、交换机、商业存储和分布式存储等设备。

难点之二,该银行云平台建设标准要求高,建设计划需经层层审批,整体规划曾前后修改40次以上,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要重新进行计算。

难点之三体现在云平台集成建设方案上,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该方案涵盖了从方案规划、到货接收、机房和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到云平台、容器技术对接,以及云管理和安全扫描等全流程,涉及288个小项、28个大项,每一项都需要精细操作,不容有失;其次,网络部分的规划复杂度极高,需要精确计算和规划VLAN、对外出口、网络设备以及服务器设备的布局等,比如根据机柜数量、设备功率等因素均匀合理地摆放服务器;再次,在物理连接方面,每台服务器需要8根网线和光纤,数量庞大且细节繁琐;最后,方案的评审过程十分严格,需要经过多轮内部评审和与客户的技术交流,以确保方案的精准度和可行性。

方案实施的复杂性也是一大难点,为了有效避免后续实施阶段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一方面要通过前期精细的规划和设计,确保项目顺利推进的同时减少返工和修改,以节省时间和资源;另一方面,方案本身必须稳定、高效,以确保云平台的高可用性和资源的高利用率。另外,随着项目规模的逐渐扩大,方案还要可升级、可优化,以适应更大规模的应用需求。